找到相关内容248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Han-Shan Te-Ching: A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Taoism

    憨山德清 b. 判教 c. 影 d. 响 e. 齐物论 f. 体 g. 用 h. 三界唯心, 万物唯识 i. 妙 j. 佛法 k. 世谛 l. 我执 m. 止观 n. 五乘 o. 涉世, 经世 p. ...

    Sung-Peng Hsu

    |english|buddha|buddhism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110572185.html
  • TSO-CHAN

    kuan 小止观. The Minor 页362 Treatise on Samatha-Vipasyana. In it he 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english|buddha|buddhism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2272988.html
  •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——智者大师的唯识观(之一)

    殊胜义;而“次第”与“隔别”则是继承思师对次第止观的理解,在大乘思想中区分出了两种路径与风格,但二者的归趣并无不同。总之,别教指长久的修行过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,如同中小学过后的大学,在修行人群中则是...

    刘朝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273558.html
  • 基本哲学问题——试论牟宗三哲学的儒佛会通

    境界,是天台止观功夫中的修行者的心念广摄,喻其念虑范域之广大,即三千世界而收摄一心之中乃本于性中之所具,因此得保一切修证之可能,故云十界互具,而得即九法界而成佛,故斥华严为缘理断九,即佛应不坏恶法门而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073960.html
  • 般若的两种论式----以龙树四句和智者四句为例

    问题即  在般若是不是能有另外的理解上。那么,这问题又当如何解决呢?  对于前述问题,若要全面处理,自是工程浩繁,非此短文所能为  力。因此本文仅拟针对龙树四句求生不可得,以及智者大师在《摩诃  止观...

    谢大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274037.html
  • 藏文 《声明要领二卷》

    24)止观等名义(zhi-gnas-dang thag-mthong la-sogs-pahi ming)、(25)十六行相所开四圣谛名目(hphiags-pahi bden-pa bzhi rnam...

    胡进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774048.html
  • 从湛然《十不二门》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

    》卷33,页918上)。  265页  归,如其云︰  若晓斯旨,则教有归,一期縰横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, 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。则《止观》十乘成今自行因果,起教一章  成今化他能所,则彼此昭著,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574059.html
  • 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《大乘起信论讲记》为主

    不退的正定聚,到达菩萨初发心住以上,能与如来藏相应,必定成佛。   至于在发心住以前的初学众,那就得用方便行了,有正常方便行及特胜方便行。正常方便行,是指施、戒、忍、进、止观的五门。其中对于止观门的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774101.html
  • 天台化法四教“三藏教”之研究──以《教观纲宗》为架构(1)

    止观部门过于简略,乃萌生述作《教观纲宗》之动机。他在《灵峰宗论》中云:“《四教仪》流传而台宗昧,如执死方医变证也。”[17]智旭的教观思想,是在荆溪湛然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。他的教判思想是依教不依人,...

    正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874441.html
  • 天台化法四教“三藏教”之研究──以《教观纲宗》为架构(2)

    为事,“即”为理。按此乃荆溪湛然《止观大意》之创见。亦非生在湛然以前的灌顶所能得知。   (4)卷首“天台沙门”之撰者称号,乃荆溪湛然以后之用语。   由此可见,本书不可能是灌顶所撰。乃于荆溪湛然处...

    正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974442.html